情 戀 · 七 夕
今年的七夕時間為2016年8月9日,農歷丙申年 七月初七 星期二
農歷七月初七,是中國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七夕節(jié)。相傳,在每年的這個夜晚,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。
凡間的婦女在七夕之夜向織女乞求智慧和巧藝,也向她求賜美滿姻緣,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(jié)。
圖片來源@禧閣古風館
七夕節(jié),是中國古代的婦女節(jié),也是中國人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(jié)。
在晴朗的夏秋之夜,天上繁星閃耀,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,爭河的東西兩岸,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,隔河相望,遙遙相對,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。
銀燭秋光冷畫屏,輕羅小扇撲流螢。
天階夜色涼如水,坐看牽??椗?。
——杜牧《秋夕》
相傳,每逢七夕之夜,抬頭就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,或在瓜果架下可以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。
夜靜人深時,在浩瀚無邊的星空下,世間無數(shù)的有情男女都在坐看牽??椗牵刺焐先碎g的思念終相逢,坐看有情人終成眷屬,這大概是中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夜。
問世間間,情為何物?直教人生死相許。有時候,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,而是天高水長,各自分離。
兩情若是久長時,又豈在朝朝暮暮。因為分離,因為等待,因為思念,因為重逢,愛情就有了永恒的期待。
節(jié)日起源
婦女乞巧
七夕乞巧,這個節(jié)日起源于漢代,東晉葛洪的《西京雜記》有“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,人俱習之”的記載,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。
自然崇拜
“七夕”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。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,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,合稱二十八宿,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,可供夜間辨別方向。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,又稱魁首。
后來,有了科舉制度,中狀元叫“大魁天下士”,讀書人把七夕叫“魁星節(jié)”,又稱“曬書節(jié)”,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。
時間崇拜
“七”與“期”同音,月和日均是“七”,給人以時間感。古代中國人把日、月與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“七曜”。
七數(shù)在民間表現(xiàn)在時間上階段性,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“七七”為終局?!捌摺庇峙c“吉”諧音,“七七”又有雙吉之意,是個吉利的日子。
數(shù)字崇拜
古代民間把正月正、三月三、五月五、七月七、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(shù)六月六這“七重”均列為吉慶日。
“七”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(shù),浪漫而又嚴謹,給人以神秘的美感。“七”與“妻”同音,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(jié)日。
生殖崇拜
”七七"是生命周期?!饵S帝內經·素問·上古天真論:"男不過盡八八,女不過盡七七,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。"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,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。
"七"這個數(shù)字又指西方,所以七七相遇,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。《周易·復卦》:"反復其道,七日來復,天行也。""來復"是去而復來,也就是重生,輪回循環(huán),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,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。
節(jié)日發(fā)展
七夕乞巧,這個節(jié)日起源于漢代。在南北朝時,祭拜雙星、月下穿針、蜘蛛網(wǎng)絲等已成為七夕乞巧的主要習俗。
在唐代,七夕乞巧已經盛行。據(jù)《開元天寶遺事》載: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,宮女們各自乞巧,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,代代延續(xù)。
宋元之際,七夕乞巧相當隆重,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,世人稱為乞巧市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,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,乞巧市上車水馬龍、人流如潮,就跟過春節(jié)一樣。
后來,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(jié),每到農歷七月初七,在牛郎織女“鵲橋會”時,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,抬頭仰望星空,希望能看到鵲橋相會,乞求智慧和巧藝,也祈禱自己有個美滿婚姻,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(jié)。
2006年5月20日,七夕節(jié)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?,F(xiàn)在又被認為是“中國情人節(jié)”。
節(jié)日別稱
雙七:此日月、日皆為七,故稱,也稱重七。
香日:俗傳七夕牛女相會,織女要梳妝打扮、涂脂抹粉,以至滿天飄香,故稱。
星期: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,一年才能一相遇,故稱這一日為星期。
巧夕: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,故稱。
女節(jié):七夕節(jié)以少女拜仙及乞巧、賽巧等為主要節(jié)俗活動,故稱女節(jié),亦稱女兒節(jié)、少女節(jié)。
蘭夜:農歷七月古稱“蘭月”,故七夕又稱“蘭夜”。
小兒節(jié):因為乞巧、乞文等俗多由少女、童子為之,故稱之。
穿針節(jié):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,故稱。
節(jié)日美食
吃巧果
七夕乞巧的應節(jié)食品,以巧果最為出名。巧果又名“乞巧果子”,款式極多。主要的材料是油、面、糖、蜜。
巧果的做法是: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,然后和入面粉、芝麻,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,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,最后折為梭形巧果胚,入油炸至金黃即成。
節(jié)日習俗
七夕節(jié)最普遍的習俗,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。
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,做些小物品賽巧,擺上些瓜果乞巧,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,各有趣味。
穿針乞巧
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,穿針乞巧者,在七夕晚上,手拿絲線,對著月光穿針,或穿七孔針,或穿九孔針,用一根彩線連續(xù)穿過為巧。
東晉葛洪的《西京雜記》最早記載了穿針乞巧的民俗:“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,人俱習之”。
喜蛛應巧
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,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,女子在七夕之夜捕捉蜘蛛(也稱喜子)放在事先準備妥當?shù)男『凶又?,翌日清晨打開盒子,根據(jù)事先設定好的標準評價蜘蛛一夜所織,來研判得巧豐寡。
歷代驗巧之法也不同,南北朝視網(wǎng)之有無,唐視網(wǎng)之稀密,宋視網(wǎng)之圓正,后世多遵唐俗。
投針驗巧
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,源于穿針,又不同于穿針,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(jié)俗。
請于敏中《日下舊聞考》引《宛署雜記》說:“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,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,徐視水底日影?;蛏⑷缁ǎ?/span>動如云,細如線,粗租如錐,因以卜女之巧。”
蘭夜斗巧
這種斗巧方式在民間并不常見,相傳是漢朝宮廷里的游戲,說有位宮女擁有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的技藝,她將這些小工藝獻給皇上,皇上便在晚上將之放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,這種游戲就叫做“斗巧”。
曬書曬衣
《爾雅翼》卷二:“荊楚之俗,七月,曝經書及衣裳,以為卷軸久則有白魚?!蔽簳x時代在七月七日曬書,后改為六月六日三伏時曬書。
劉義慶的《世說新語》卷二十五說,七月七日人人曬書,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,人家問他為什么,他回答:“我曬書”。
供奉磨喝樂
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(jié)的兒童玩物,即小泥偶,多于七夕時用,為送子之祥物。
早期是穿有服飾的泥、木、蠟偶,供養(yǎng)祈求生男孩。后演繹為送婚親家之禮物,因兒童喜愛,做了非莊重的玩偶。
拜織女
“拜織女”純是少女、少婦們的事。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、少女們,齋戒一天,沐浴停當,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,于案前焚香禮拜。
事后,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,一面吃花生,瓜子,一面朝著織女星座,默念自己的心事。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、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,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。玩到半夜始散。
拜魁星
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??俏氖?,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,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,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。
魁星爺就是魁斗星,廿八宿中的奎星,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,也魁星或魁首。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“大魁天下士”或“一舉奪魁”,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。
種生求子
舊時習俗,在七夕前幾天,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,播下粟米的種子,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,再擺一些小茅屋、花木在上面,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,稱為“殼板”,或將綠豆、小豆、小麥等浸于磁碗中,等它長出敷寸的芽,再以紅、藍絲繩扎成一束,稱為“種生”。
南方各地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,甚至以巧芽取代針,拋在水面乞巧。還用蠟塑各種形象,如牛郎、織女故事中的人物,或禿鷹、鴛鴦、等動物之形,放在水上浮游,稱之為“水上浮”。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,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,以為宜子之祥,稱為“化生”。
為牛慶生
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,又叫“賀牛生日”。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,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,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,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。人們?yōu)榱思o念老牛的犧牲精神,便有了“為牛慶生”的習俗。
最后吳越學校祝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?。?!
河南吳越形象設計藝術學院————中原形象設計教育首選品牌
學校地址:河南省濮陽市勝利路東段馬家河橋西路南
電話:4000-393-997 0393-8152538
原文始發(fā)于微信公眾號(吳越職業(yè)培訓學校):情 戀 · 七 夕